教学典型|《构成设计》的创新教学做法

 必赢(中国)  2024-09-23 浏览量

编者按:2024年9月20日,沈阳农业大学第十二届教学督导室主办的《教学督导信息》(【2024】(第119期)总第119期)以《建构多元课题设计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题,介绍了BYTY.COM周燕老师《构成设计》的创新教学做法和督导老师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借鉴。现予全文转发。


建构多元课题设计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介绍必赢(中国)周燕老师构成设计课程教学经验

督导员 梁成华

《构成设计》是一门面向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造型设计水平,提升学生的空间构造设计能力及综合素养。本学期,我听了必赢(中国)周燕老师为2023级风景园林专业讲授的构成设计课程。课后又与周老师进行了入交流,并通过必赢(中国)主管副院长了解到,周老师不仅课堂教学效果突出,而且在注重融入专业案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特色。现将周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宏观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特色鲜明教学大纲

周老师认为构成设计在现代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校所有设计类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应该有别于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构成设计,因为两类专业未来从业者的工作属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传统的构成设计教学往往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与园林、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严重脱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明晰开设此课的意义,以至于对课程兴趣不足。同时,出版物中关于构成设计的书籍很多,但大都是面向艺术设计专业编写的,专门针对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教材较为缺乏。针对这些情况,周老师和课程组老师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本专业学生教学目标,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教材和书籍,确定了专业特色鲜明的构成设计教学大纲,同时明晰各章节的学时,将不同知识板块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授课时融入多个专业案例分析,实现实验课题设计任务多元化,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量身定制了一套自有教材。

二、案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将抽象视觉符号形象化

周老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有一定的转变,从具体到抽象,通过各种合适的、简化的组合方式进行学生们设计意识的培养,既对设计元素和构成形态规律进行讲解,又把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关联,更好的为后续的设计相关课程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点”的构成时,会结合多个案例,宽敞的草坪上设置独立的形态,可衬托出该形态的个性美,该形态可以是一块景观置石,可以是园林景观雕塑或园林小品等,它们都具有“点”的形态特性,设计时要考虑“点”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四周开阔的草坪上只出现一个“点”,是孤植树的表现方式,通过“点”的凝聚性凸显植物的个体美。周老师将基本的构成设计原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抽象的视觉符号演变成了园林景观形象,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构多元课题设计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周老师的《构成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多元化课题设计”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题设计”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周老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分解转化为课题设计,一共设定“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换”、“点线面综合训练”、“基本形与骨骼训练”、“特色主题综合训练”等六个课题设计。课题设计既便于学生操作,又涵盖所学知识点,同时还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

周老师欣慰地说,翻看近几年同学们最后上交的课题设计成果,大多数学生们都能提出自己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和想法,每份作业都与众不同,又具有原创性。正因为这种多元化的课题设计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标准答案,因此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完成课题设计去建构自己对“构成设计”课程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周老师的构成设计课程,经过一系列教学模块的实施,对学生多元化辅导及指引,帮助学生建立培养一套完善的思维模式路径,并通过多个有趣的课题设计,引导学生从身边、自然、历史、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寻求设计思维根源,培养创新思维的做法值得提倡。